发布时间:2023-07-05 06:20:27 | 特招生
本文将为大家奉上陕西科技大学全国排名2022年最新排名一览表榜单,通过这份资料大家其实可以知晓:陕西科技大学在全国排名第几名?在陕西省的真实排名是多少位?也可看到陕西科技大学近年的排名及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多少?是高还是低?
一、陕西科技大学全国排名2022最新排名表
1、陕西科技大学的国际权威排名是多少?
陕西科技大学国际排名 | |
---|---|
国际排名 | 榜单名称 |
1587 | U.S.News大学世界排名(2022) |
根据以上这个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高的主流学术机构榜单可知,陕西科技大学2022年在国际上的排名为1587名。
2、陕西科技大学全国排名第几名?
陕西科技大学全国排名 | |
---|---|
全国排名 | 榜单名称 |
140 | 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(2021) |
185 | 武书连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(2021) |
156 | 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(2021) |
192 | 金平果本科院校竞争力排名(2021) |
根据以上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榜单可知,陕西科技大学2022年在全国的排名为140~192名。
注:国内榜单更新统计时间较晚,截至发帖时2022年的排名仍未公布,预计将会在高考前更新。圆梦志愿APP将会第一时间同步更新,请大家直接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APP查阅。
二、陕西科技大学:在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的名次
根据2016-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可知:
陕西科技大学在这期间一共获得了250个奖项,在全国排名第124名。
三、陕西科技大学在陕西省的录取分数线排名:文科第13名,理科第20名。
根据圆梦志愿APP提供的数据可知,陕西科技大学2021年在陕西省内的最低分数及位次如下。
本科一批文科
陕西科技大学本科一批最低分为506,最低位次为12370名。
将所有位于陕西省内、且在本科一批文科招生的大学,按照分数线的高低排序,陕西科技大学排在陕西省第13名。
经统计,陕西科技大学的名次低于陕西省内的西安邮电大学、延安大学、西安科技大学,超过了陕西省内的西安财经大学、西安工业大学、西安石油大学等学校。
本科一批理科
陕西科技大学本科一批最低分为478,最低位次为39567名。
将所有位于陕西省内、且在本科一批理科招生的大学,按照分数线的高低排序,陕西科技大学排在陕西省第20名。
经统计,陕西科技大学的名次低于陕西省内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、西北政法大学、西安邮电大学,超过了陕西省内的西安邮电大学(中外合作)、西安科技大学、西安工业大学等学校。
四、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
1958年,创建北京轻工业学院;特招生
1970年,迁至陕西咸阳,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;
2002年,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。
相关问答
学校创建于1958年,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,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;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,改名西北轻工业学院;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;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,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;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,更名陕西科技大学;2006年学校主体迁西安市。
学校作为“西迁群体”之一,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历经“三次创业、两次搬迁、一次划转”的奋斗与辉煌,秉承“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,求实创新、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、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”为内涵的“三创两迁”精神,恪守“至诚至博”校训,培养了18万余名优秀人才,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居全国第131位。
学校有西安未央校区、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,总面积2055亩,建筑面积129.6万平米。校区功能齐全、设施先进、环境优美。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3000余人,其中博士、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;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。
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(柔性电子学院)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(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学院)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(生物与医药学院)、机电工程学院(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)、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、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、经济与管理学院、化学与化工学院、设计与艺术学院(丝路文化与传播学院)、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、文理学院、教育学院(继续教育学院、职业技术学院)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阿尔斯特学院和体育部等16个学院(部)。
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、二级学科36个,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;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、二级学科94个,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;本科专业66个,涉及工学、理学、管理学、文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医学、艺术学、教育学、农学、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。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,拥有“长江学者” “杰青”“优青”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等国家、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;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领域1个,A类学科1个,B类学科5个,陕西省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1个,省级优势学科6个,国家级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个,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,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,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,院士创新团队9个。材料科学、化学、工程学、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%(材料科学位列全球排名前3‰,化学位列全球排名前5‰,工程学位列全球排名前6‰);软科世界一流学科7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