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教育资讯

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4-10-02 11:41:38 | 特招生

今天特招生小编整理了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相关信息,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

古代高考从秀才考到状元最短需要多长时间

如果时间赶得上且屡考屡中,一次成功,书生到状元至少经过县试、府试、 院试 、科考、乡试、会试、 殿试 七次考试,殿试只考一场,其余各次考试三到五场不等。如果时间来不赶直接科考,则在科考前一年还有个岁考,到状元共八次考试。因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三人免朝考,其余进士在殿试之后还有个朝考,所以从书生到进士正途授官,如果全部一次成功,则至少是经过八到九次考试。最快四年完成。

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

在古代,考个秀才有多难

拿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来说,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,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,中县二三十个,小县十余个(见《清会典》)。
扪心自问:放在当今,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,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、四十名吗?
而且这个前三四十名,可不像咱们今天中考高考,只是和同一级学生加上少数复习生同考,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,都可以来。
近代史上,大家都知道曾国藩,他记录过他老爸曾麟书考秀才的经历。
曾麟书从小读书,并且学习非常用功(积苦力学),但是却屡试不第,被秀才考试折磨得差点都能学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了(平生困苦于学),一直考到43 岁,连考17 次后才考上(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,应小试者十七役矣)。
儿子说亲爹旧事,而且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,谅来不会有假。
虽然曾爸爸这是特例,但一个普通人,打小非常努力,考了17 次,直到43 岁,才考上秀才,我们还能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,而且很好考吗?
从明清科举资料数据汇总来看,在很多州府,秀才的录取率大概在1%到10%之间,而秀才们参加乡试,有0.5%-4%左右的概率能中举,然后各省举子上京参加会试,这时录取率能大点,但是最高时也只有10%左右。
按最大值来计算,从白丁到进士的成功率为10%×4%×10%=万分之四,一万个人里面四个人成功,那按最小值呢?1%×0.5%×8%=百万分之四。可以说,依据录取率来看,考中秀才,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当代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,例如211/985院校,而考中举人,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华、北大这两所中国TOP2大学,至于考进士的难度,甚至和考上世界TOP10的牛津剑桥没什么区别。

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特招生

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

特招生(https://www.tezhaosheng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的相关内容。

现在社会经济发达,教育普及,学历如果跟古代比较很难比,更难以用录取人数来比较。

将秀才、举人、进士这三种科举功名和学位进行对比,并最早给出答案的是西方 传教士 利玛窦。利玛窦于明朝晚年来到中国,随后在中国生活了28年,他对 中国文化 和科举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,他有很多介绍中国的文章,最终被编入 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 。其中就有介绍科举时将秀才、举人、进士视同西方的学士、硕士、博士三级学位。

利玛窦说:“秀才的学位与我们的学士学位相当。他由皇帝钦点的官员主持,前后需要进行三次考试,即县试、府试、 院试 。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,有时一个地区就有四五千人应试。经过初试、二试淘汰后,所剩一般不超过二百名。他们入选,是因为文章写得好。第三次考试较前两次严格,成绩最好的二十或三十名将被授予秀才功名,这时他们就是学士了”。

关于举人,利玛窦说:“中国士大夫第二种学位叫举人,可与我们的硕士相比,这种学位在各大省份以很庄重的仪式授予,但只是每三年在八月举行。只有取得秀才功名者,才能参加考试。硕士学位要比学士学位高出许多,随之也就更加尊贵,而且有更引人注目的特权。取得硕士学位的人,一般认为,他们只要继续学习,进一步取得博士学位。”可见,在利玛窦看来,举人相当于西方的硕士。

关于进士,利玛窦说:“中国人的第三种学位叫进士,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。这个学位也是三年授予一次,但只是在北京地区。授博士学位,总是在硕士学位之后的第二年,全国每次授予学位的不超过三百名。任何省份获得硕士学位的人,都可以参加这一考试,随便考多少次。在这次考试中取为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名的被赋予殊荣,他们一生可确保高级公职,他们享有相应于我们国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,但其头衔却不世袭。”

应该说,利玛窦的这种对比还是比较靠谱的,因为在17世纪的西方,学士、硕士和博士也是很难考取的,即便难度没有中国科举这么大,但至少偏差不会太大。而要是将这种对比引用到现今中国,那恐怕就差之千里了。

以清代而言,按《清光绪会典》记载,全国共有府185个,直隶厅34个,散厅87个,属州145个,县1314个。秀才的录取比例以每地平均50个来算,那么全国共88250个。显然,这个数字远远少于高考一本、二本的录取人数。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,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录取基本和秀才的人数相当。也就是说,只有进入排名前十大学的本科生才能勉强算得上秀才,而至于39所 985大学 的本科生,大多数都不够格。

事实上,将 科举考试 和现今学历进行对比也只有秀才这个级别,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再以举人为例,举人录取的比列更少,按照乾隆时期的标准,全国省份分为大、中、小三个等级,大省为200名,中省为150名,小省为100名。

即便全部以大省计,清代一科乡试录取的人数不过3600人。放在现今,还有什么考试的录取比例比这更少,2018年 报考研究生 大的人数为238万,就算是五个取一个,那也有40大几万,博士录取人数也不会少于30万。况且,乡试正常情况下是三年举行一次,和硕士、博士毫无可比性。进士就更别提了,清代每科录取的人数基本维持在200人左右,平均下来每年才有60多个进士,以这个录取率来说,恐怕只有 两院院士 才可以对比了。

以上,就是特招生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全部内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!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特招生:www.tezhaosheng.com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
与“现在大学本科文凭在古代算什么?”相关推荐
热点推荐